成果主要内容

成果主要内容

成果针对地方高校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迟滞性短板和实施性难题,按照“由内到外、内外结合”的策略,系统性地设计实施了涵盖学生、课程、师资、专业、学院、学科、企业全要素,覆盖选拔、培养、毕业全过程,囊括理念、机制、路径、资源、保障全方位的系列举措。



1.课程专业交叉,平台学院联动,破解结构性矛盾

(1)创新实验班引领,创新型课程支撑,跨专业交叉培养

对专业细分度高、复合型人才培养难的问题:选拔组建软创班、电子信息创新班、图灵班、电气工程卓越班、自动化卓越班5个跨专业大类实验班,实施小班化复合型培养;引进MIT、浙江大学等名校教材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近30门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推进课程互选互认;培育26个跨专业课程团队,实现交叉培养。

2)学科专业一体,平台共享开放,跨学院联动培养

针对平台资源少、学院协同差的问题:依托系统科学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与系统科学、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新设机器人工程专业,引领专业布局优化;推动科研资源案例化,支撑专业建设持续发展;建设大数据分析平台、高性能计算集群等24个学科专业共用平台,推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省高校大数据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放共享,实现联动培养。


2.校内校外互通,专业产业协同,补齐迟滞性短板

1)外引内育,内外互通,螺旋式更新课程

针对课程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问题:聘请70余位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修订,将产业需求引入专业教学;培育24个双师型团队,开展260余项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项目研究,将产业内容建构到教学场景;出版46部特色教材,将产业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依据产业发展滚动迭代培养方案与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内容螺旋式更新。

2)产业引领,专产协同,基地化培养人才

针对人才培养环境与行业发展不适配的问题:与企业合作建设海信人工智能学院等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人工智能、社会机器人2个微专业,青岛大学-澳柯玛等27个校外基地,将产业最新发展需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专产协同的基地化人才培养环境。

3.“实践+工程+学术”三型融通,解决实施性难题

1)竞赛实践赋能,课内课外贯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

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出台荣誉奖励、创新学分、特殊推免等制度性政策,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建设《创新创业基础》《计算机创新实践》等15门创新实践课程,推进竞赛融入教学,增强专业创新能力;组建三维建模协会、JAVA兴趣社等20个课外社团,打造课外创新环境;组建面向专业基础竞赛、专业竞赛、综合竞赛的全体系指导团队,通过团队间梯次协作,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实践,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2)项目递进驱动,理论实践互融,培养工程创新人才

将工程技术纳入专业教学,打造《企业工程实践》等50门工程课程,筑牢工程创新基础;与企业联合建设西门子、360安全等22个开放实验室,保障工程实践环境;实施“创新实验、大创项目、毕业设计”项目递进式计划,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3)名师团队引领,学习学术相成,培养学术创新人才

组建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教学名师等领衔的17个导师团队,引导学术创新;打造创新创业讲堂,扩展学术视野;选拔本科生进科研课题、进科研实验室、进科研团队,推进学术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形成“学术引领学习,学习激发学术”的培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