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爆发式增长,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重塑全球科技新格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
科技强国建设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时代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供给,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地方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是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2018年《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规划(2018-2022年)》发布,指出“支持鼓励省内高校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兴领域学科专业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培养产业急需的各类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然而,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专业细分度高、学院协同性差,难以支撑厚基础宽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矛盾;
2.专业教学内容滞后、理念更新迟缓,无法适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存在迟滞性短板;
3.创新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路径缺失,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成长,存在实施性难题。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山东科技大学是工科优势突出的山东省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信息技术类本科院校。三校同为省属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明显,且都重视信息技术类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
青岛大学自2010年开始组建项目团队,加强对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发布后,学校部署推进了信息技术相关学院与学科调整,并联合山东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协同推进信息技术类本科教学综合改革。
到2017年,“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观研究完成,“交叉联动、双向协同”的培养机制开始在三校实施,“分类递进、三型融通”的培养路径也进入实践检验。同期,青岛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学院、学科调整落地,信息技术类专业新版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大类创新实验班同步开始招生。2018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开始实施,青岛大学与山东科技大学共获批3项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开始凸显。

2022年,经过7年探索研究与5年实践检验,成果获评第九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