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信息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重塑全球科技新格局。科技强国建设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供给,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
地方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是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为提升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力,青岛大学联合山东科技大学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协同推进了信息技术类本科教学综合改革,探索实践了涵盖理念、机制与路径的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该体系运用系统论原理,开创了“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观;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深刻剖析制约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因素,探索了“交叉联动、双向协同”的培养机制;遵循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规律,实践了“分类递进、三型融通”的培养路径。

十余年的探索实践表明,成果能够系统提升不同类型地方高校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5年间:青岛大学信息技术类竞赛获奖总数达3012项,占全校获奖总数比例超过81%,获国家级与省级大创项目210项,本科生年论文发表数增长8倍,达104篇;本科生深造率由不足18%提高至48%;山东科技大学仅计算机学院就获国家级奖励700余项,省级以上奖励1700余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明显,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排行榜中获奖数量达521项,列四川省第6位。
5年间:成果先后被扬州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25所高校应用;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入职华为、字节跳动等50多家信息技术企业,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等媒体210余次报道;由教育部教指委秘书长领衔的7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成果创新性好、可复制性强,对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