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聚焦地方高校信息技术类本科教学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体系性地分析了影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诸多因素和复杂环境,开创了“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观,实现了理念创新;持续完善培养过程,紧抓制约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因与外因,推动专业交叉学院联动,打通校内校外藩篱,实现专产衔接内外互通,设计了“交叉联动、双向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了机制创新;逐渐积累实践经验,遵循信息技术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规律,从竞赛实践、工程创新、学术研究三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设计了“分类递进、三型融通”的培养路径,完成了路径创新。

1.理念创新:开创了“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创新人才培养系统观,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理念指引
成果充分考察创新人才培养的复杂性,运用系统理论对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多维建构。
从整体性原理出发,对接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计了涵盖学生、课程、师资、专业、学科、学院、企业全要素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相关性原理出发,立足地方高校,构建了包括理念、机制、路径、资源、环境的全方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动态性原理出发,着眼创新人才个性化成长,实施了从选拔到培养、从培养到毕业、再由毕业反馈选拔的闭环式全周期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2.机制创新:探索了“交叉联动、双向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遵循
成果深度剖析影响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因素,以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由内到外、内外结合地探索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首先,将地方高校信息技术专业与学院间存在的结构矛盾视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因,以大类实验班建设为突破口,集成课程、学科、平台等校内要素,夯实跨专业交叉与跨学院联动的校内培养机制。
其次,将校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视为驱动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外因,通过建设校外基地(由内到外)、微专业(由外到内)、现代产业学院(内外结合),整合企业专家、产业需求等校外要素,打造内外互通、双向协同的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机制。
3.路径创新:实践了“分类递进、三型融通”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为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引领示范
成果从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出发,以实践、工程、学术三型创新人才的分类递进培养为导向,通过完善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竞赛赋能体系,实施以提升工程创新能力为驱动的学业项目计划,增强以培养学术研究能力为导向的名师团队引领,实现竞赛实践、工程创新、学术研究三种创新能力的交叉融合培养,解决了地方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施性难题,形成了“分类递进、三型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